當年紀大了,有了家累後,夢想是不是就會慢慢的死掉?是因為真的長大了,了解曾有的夢想不可能會實現嗎?還是因為成長了,害怕改變已養成的一切習慣,怕會在所剩不多的歲月裡,因而失去了可能無法再獲得的東西嗎?
這首由Mr.Children演唱的くるみ(kurumi)用MV拍攝由四個年過四十的中年男子,在一個因緣際會下而點燃了原本已熄滅已久的夢想之火,夢想、友情、現實究竟會造成什麼火花?沒有人知道,但獲得了什麼,或許就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吧。讓我們先來收看相關的影片。
Mr.Children - くるみ
くるみ其實是日文:"来る 未来"的口語唸法,意思是迎向、邁向未來。借由寫給未來的自已的手法,或許,是深怕自已是不是真的會在不知不覺中就那樣了吧...。
這首MV讓我看了許久,心裡隨著這四個老大不小的臭男人逐漸組團的過程,高低起伏。你知道嗎?或許多數人如他們有幸能夠在人生本端時,偶然的、巧合的再為自已的理想活著。但如果自已沒有明天了呢?有時候這樣想著,自已都會打個冷顫。並不是為自已觸自已楣頭而感到害怕,而是擔心一些事會不會總在計劃好後,卻在終於能執行前,就這樣撒手人寰了。或許,該對自已好一點,別再找更多的理由及藉口,就稍微大膽的為自已活一下,應該不至於在闔眼前,還在想著手上緊握的那份明日要交的報表吧。
後語:這讓我想起一部有趣的片子:一路玩到掛-The Bucket List,主題串連了一個有趣的東西。1969年,臨床精神醫師伊莉沙白.庫伯勒-羅斯出版《論死亡與臨終》,提出末期患者精神狀態的五階段-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與接受。就是這五個階段,串聯著全劇中角色的起伏情緒轉變歷程,有趣的是,對於已逝去的夢想和期望,我們是否如同已近死亡的人們一樣,這或許是可辨別出,我們是否還"活著"的判斷吧。
節錄電影片段語:古埃及人的靈魂抵達天堂入口時,他們的神會問他們二個問題,他們只要誠實回答「是」或「不是」。
「你有沒有在自已的生活中找到過樂趣?」「那麼你的一生有沒有給過別人樂趣?」